今天在咸陽陶瓷泥漿泵行業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西咸新區科泰陶瓷機械有限公司的小編想要告訴各位的是自己多年來的一些經驗的想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喜歡的朋友就可以接下來繼續往下看吧!
注漿成形的生產過程由以上9道工序組成,其中:
吃漿就是模具吸附泥漿中的水分,形成坯體的工序.
放漿又稱空漿,是當坯體形成一定厚度時,排出多余泥漿的過程.放出的泥漿返回漿池(或罐).回漿的方式有:(1)人工端桶回漿:(2)自然壓力回漿,利用管道的坡度,使泥漿流回泥漿池;(3)利用泥漿泵抽回余漿:(4)負壓回漿,即利用下注式壓力注漿管道,用真空泵形成的負壓,把泥漿抽回到泥漿罐.在以上各種方式中,除第一種外,均屬于管道回漿.
鞏固:放漿后坯體很軟,不能立即脫模需經過一段時間繼續排出坯體水分,增加其強度.這段時間稱為鞏固.鞏固是注漿成形的主要工序之一,其持續時間約為吃漿時間的一半.
在鞏固過程中由于模型繼續吸水,坯體含水率不斷下降,坯體由于水分排山而逐漸收縮.當坯體含水率下降到19—20%左右時(即脫模點),鞏固過程結束,此時坯體很容易從模型內取山.
脫模:從模型中取出粗坯的過程.脫模點的掌握是一個關鍵.脫模過早,坯休強度不夠,脫模困難,且脫模后坯體易塌陷;脫模過遲,坯體會發生開裂.
修粘:包括一次修坯、打眼與粘接等過程.傳統的注漿方式,脫模后的坯體內外表面都很粗糙.一般需經多次修坯,而且粘接的工作量也很大.現代采用高強石膏模或樹脂模,壓力注漿等手段,修粘的工作量已大為減少.修坯、打眼與粘接這些工作都需手工進行,容易出現廢品,必須掌握好坯體含水率.
干燥: 預干燥(也稱半干),即將坯體含水率從15%~17%(粘接時的含水率)降低到8%左右.
傳統澆注方式,坯體的預干燥是在注漿車間內進行自然干燥的.在工人下班后的16小時內,注漿車間內保持高溫度(33~40℃)、高濕度(40%一60%),使坯體緩慢的干燥.經預干燥后,濕坯休的含水率從15%~17%下降到8%一10%.要注意防止因干燥過急或干燥不均勻,而造成廢品.
現代注漿方式一般采用熱風直接對坯休進行強制干燥,玻化瓷坯體預干燥收縮率為4%,粘土坯體預干燥收縮率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