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面墻的木質紋理書架、寶石藍的北歐風簡潔沙發、白色的咖啡圓桌搭配宜家經典書架、免費打印……您沒看錯,這不是手捧咖啡品讀經典的潮流書吧,而是一家社區的智慧服務辦事大廳。除了環境大變樣之外,新城區長樂中路街道康樂社區居民還能通過手機在“智慧云端”大數據平臺上,完成醫院掛號、違章查詢、失業登記都一系列事務的在線辦理。
康樂社區位于新城區康樂路106號公交二公司家屬院內,這是一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地方。第一次來這兒辦事的居民總要在這個有著年代感的家屬院門口好好端詳一番,直到再三確定門口掛著的是康樂社區服務中心的門牌才敢試探性走進,大門里右手邊便是康樂社區的辦公平房。
4日,記者一進康樂社區服務中心辦事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書墻,木質書墻下有一個白色的圓形茶幾。茶幾旁白色宜家書架上擺放著近日的報紙和雜志。累了,您還可以在旁邊北歐風的沙發上休息片刻。更為貼心的是,書架右下方的書桌上放置了兩臺公用電腦,從書桌中間的圓孔里伸出了五六條不同規格的手機充電數據線,方便前來辦事的居民查找資料或為手機蓄電。記者注意到,靠近門口右手的位置才是社區的辦公柜臺。與其他社區服務中心辦事大廳不同的是,這個辦公柜臺長度僅2米左右,只有兩個工位。
原來長十幾米的柜臺雖然縮短了,但這個小柜臺提供的服務比原來更全面。康樂社區工作人員介紹, 社區各項事務繁多,以前社區養老、生育、殘疾等各項事務都要開一個窗口,由社區專門負責這項事務的工作人員充當“柜員”,因此柜臺很長。如果居民來辦事,而對應窗口的工作人員外出辦事去了,居民們就白跑一趟。“現在柜臺雖小,但工作日時間都有人值守,能為居民辦理各項社區業務。平時比較忙碌的年輕人還能通過手機在線預約辦事時間,社區負責該項工作的工作人員會主動聯系預約的居民,確保居民準備好所需材料,實現居民來社區一次性辦結事務,讓居民少跑腿。”
“印象中社區給人的主色調都是古樸的紅色,裝修傳統就連辦事也缺乏活力,何不利用數據來搭建一個幫助居民辦事的平臺,讓社區變得‘潮’一點。”這是年輕的“90后”社區書記兼主任呼延澤惠為社區建立“智慧云端”大數據平臺的初衷。
“我查閱資料發現,現在社會上已經有一些單位在打造這類‘智慧’平臺,一般稱之為‘智慧社區’,但大部分都是由第三方的科技公司提供技術支持,使用方需要購買第三方的終端機,每年還要繳納一定費用才能繼續使用,有點被‘綁架’的感覺。” 呼延澤惠表示,這條路對資金有限的社區來說顯然行不通,不過大學時曾輔修過計算機,在外地考察時也見過類似成功的例子,呼延澤惠打算自己動手建立一個方便居民在線辦事的平臺。
從今年5月下旬開始,他每天下午下班后都趴在電腦前工作四五個小時,連休息日也不例外,睡覺常常都到了晚上12點多。寫代碼、租服務器、填充資料、測試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他一步步做,遇到不懂得就上網查資料,究竟能不能成功,能做到哪一步,他心里也沒底。期間為了完善各項功能,他咨詢同事、朋友、家人的意見,每做出一個模塊就一遍遍測試,并讓身邊人體驗,不滿意就修改甚至重做。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智慧云端”大數據平臺(測試版)于8月26日在長樂中路康樂社區微信公眾號上上線使用。
目前“智慧云端”大數據平臺可以提供多項便民服務。首頁分為城市服務、預約辦理、便民生活、院落管理、紅城黨建、駐地單位、宜居宜教、投訴建議八大模塊。每一個模塊中又分好多子類,幾乎囊括了包括大學生創業貸款申請、失業登記、醫院掛號、違章查詢、快遞查詢、手機充值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預約辦理這項服務直接拉進了居民與社區的關系,為很多專門請假來社區辦事的年輕人提供了便捷。
目前,“智慧云端”大數據平臺(測試版)還不完善,模塊中的智慧養老和15分鐘便民、院落論壇、垃圾分類、鄰里幫還無法使用,不過這些待完善的模塊才是呼延澤惠最看重的。“未來‘智慧養老’可以為需要的老人提供實時定位,防止走失,老人子女可以在系統中為老人定制養老服務,或是通過定制由社會組織上門對老人進行幫扶;通過院落論壇可以幫助解決居民和物業之間的矛盾;垃圾分類方便居民查詢生活中不常見的垃圾屬性;鄰里邦中我們希望成立一個救助基金,幫助社區那些貧困人口渡過難關。” 呼延澤惠告訴記者,康樂社區“智慧云端”大數據平臺的目標就是要打造“便捷高效、想你所想、懂你所需”的一個智能化大數據平臺,自己會繼續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早日讓居民享受到這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