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同ACCEPT研究院研究員陸琳、李冰、郭美新代表研究院聯合發布了題為“開局十四五:經濟地理再布局,提振國內經濟大循環;經貿關系再調整,開拓國際經濟新空間”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
報告首先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宏觀經濟形勢變遷,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的經濟增速從第一季度的-6.8%,回升至第四季度的預計5.5%,已基本恢復到正常的經濟增長區間,這主要得益于生產速度的快速恢復。同時,出口增長也是經濟快速恢復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消費疲軟仍然是當前我國的現狀,導致消費疲軟的兩個主要原因是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速放緩和消費傾向降低。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城鎮累計下降0.3%,這一現象背后是由于疫情暴發后的一段時間,餐飲、住宿、旅游、家政等服務行業的市場活躍度驟減,導致許多從業者處于待業或失業狀態,人均收入明顯減少。受疫情的沖擊,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偏好上升。前三季度城鎮人均消費支出累計下降了8.4%,降幅遠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下降。2020年疫情加速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中國迎難而上,果斷抗疫,精準復產復工,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這樣一個特殊年份里,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出口由于海外疫情停工實現超預期反彈,在全球貿易萎縮的背景下全年實現正增長,消費由于疫情導致的就業尤其是服務業就業減少,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等因素出現了明顯放緩。我們預計,2021年經濟增速為8-9%,消費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冬春季節疫情發生大規模反彈,全年經濟增速可能降至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