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專訪了5位在2020年取得出色投資業績的基金經理農銀匯理工業4.0基金經理趙詣、匯豐晉信低碳先鋒基金經理陸彬、廣發高端制造基金經理鄭澄然、諾德基金研究總監羅世鋒、華商萬眾創新混合基金經理梁皓。對于2021年,他們認為,市場仍有結構性機遇,估值驅動大概率逐漸弱化,高景氣度行業以及盈利高速增長的優秀公司是重點關注的領域。
趙詣:2021年將進入疫情的恢復期。海外情況仍不明朗,經濟的恢復會比較漫長。貨幣政策邊際上不會更寬松,但會像經濟工作會議所講的“不會急轉彎”,市場將從選賽道、提估值回歸到業績兌現度上來。
從機會的角度看,過去幾年少數優質龍頭公司的結構性牛市特征非常明顯,我們可以從不少行業找到較多投資機會。目前能夠看到的機會既包括了一直以來長期看好的成長股機會,如新能源相關行業,也包括了制造業和順周期的機會,如國防軍工和化工行業等。
鄭澄然:預計今年宏觀的主要特征是經濟復蘇疊加再通脹。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三個方面:一、上半年仍存在的供需錯配帶來出口強勁,拉動相關制造業投資;二、消費和線下服務業繼續修復;三、基建、地產投資走弱,不過庫存水平較低,在地產銷售維持的情況下,地產投資有望呈現一定的韌性。通脹方面,CPI和PPI會出現一定程度上行,但幅度不會太大。貨幣政策預計會維持“溫和退出”基調。
羅世鋒:近期的中央經濟會議指出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預計市場流動性仍將保持平穩。在流動性驅動下,當前部分行業的龍頭公司估值提升較快,消費、科技等板塊估值已處于歷史較高水平。在業績復蘇主線下,估值驅動大概率將逐漸弱化,高景氣度行業以及盈利高速增長的優秀公司將是今年關注的重點;食品飲料、醫藥、餐飲產業鏈、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細分行業值得重點布局。
梁皓:經濟工作會議給出重要指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這意味著,相比2020年2%左右的實際GDP增速、13%的社融增速,2021年更高的GDP增速、中樞下行的社融增速可以使杠桿率水平保持相對穩定。在這一定調下,主動的緊信用已經沒有特別大的意義,貨幣政策更多是對疫情期間非常規性刺激政策的有序退出,對市場的影響偏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