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工銀瑞信、廣發、銀華、博時等基金公司近期觀點可以發現,多數買方機構預計,2021年可能仍是結構性行情,但想要獲得高額回報相對比較難,投資者需要降低回報預期。就具體板塊而言,未來一到二季度順周期股被看好。而成長與價值股估值分化情況可能會收斂。
Wind數據顯示,2019年迄今近兩年時間內,近1200只基金產品凈值翻倍。年初以來,所有偏股型基金收益率中位數為36.8%,為2010年至今最高收益率水平,高于2019年的中位數35%。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時代的天平正在向機構投資者傾斜。”
工銀瑞信權益投資部副總監王筱苓認為,2021年全球經濟復蘇趨勢較為確定,上市公司盈利面還將延續改善勢頭,這對權益市場有正面支撐。受消費均值回歸、出口維持高位、建安投資尚平穩和制造業投資結構性回升影響,短期國內經濟將延續復蘇。在環比延續復蘇和低基數作用下,明年一季度GDP增速將超過15%。考慮到國內政策逐漸回歸常態和補償性需求逐漸得到釋放,預計全年環比擴張將逐漸放緩。政策防風險權重上升,流動性緊平衡。
廣發基金宏觀策略部總經理武幼輝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宏觀基本面預計將從“緊貨幣、寬信用、經濟上”轉向“緊貨幣、緊信用、經濟上”,但力度上偏向“弱復蘇、慢收緊”。對于資產價格來說,這意味著股市的估值受到壓制,但仍然存在盈利驅動的結構性行情;利率上行最快的時候已經過去,但債市仍需時間磨底。總體而言,股優于債的格局會延續,不過一旦增長轉向下行,股債性價比將有可能出現逆轉,明年二季度將會是重要的觀察時點。
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指出,明年宏觀基本面改善與宏觀流動性收緊的賽跑,將是影響資產價格的重要因素。宏觀基本面方面,預計2021年盈利高點在Q1,全年盈利中樞明顯上移。2020年4季度A股盈利將延續二季度以來的逐季改善趨勢,并將會在2021Q1達到本輪盈利改善周期的高點,隨后企業盈利增速步入放緩通道,但整體盈利中樞相比2020年會有明顯上移。政策方面,預計本輪信用擴張周期有望在2021Q1后見頂回落,輸入型通脹壓力約束國內貨幣政策,整體構成偏緊的宏觀流動性環境。
國投瑞銀基金研究部總經理桑俊認為,明年海外市場會逐步回升,這將讓國內市場存在一點壓力。但如果拉平來看,市場整體上是一個回升的過程,可能有更多操作的空間。另外,美聯儲提到,下一個周期他們對通脹的容忍度會更高一點,這樣對于A股來說,戰略可供選擇的期限會更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