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疆軍區河尾灘邊防連官兵高唱《我和我的祖國》的一段視頻在網上熱傳,感動了無數網友。站立在祖國西端喀喇昆侖山海拔5418米的巡邏點位上,在這個寸草不生、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區”,這群年輕官兵手持鋼槍、頂著寒風,依偎在鮮艷的五星紅旗旁,用略帶沙啞的嗓音,用“戰士范兒”表達著對祖國母親的新春祝福。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人民軍隊用忠誠和奉獻守護著每一寸國土,書寫了矢志不渝、愛國奮斗的壯麗篇章。
習主席視察北疆三角山哨所時,聽過這樣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1984年,邊防連連長李相恩在執行巡邏任務時突遇山洪,危急時刻他一把將身邊的戰友推開,自己卻被卷入洪流中壯烈犧牲,年僅29歲。第二年,妻子郭鳳榮來到哨所,和他的戰友種下了一棵樟子松,取名“相思樹”。30多年來,鋼鐵哨所挺立邊陲,相思樹迎風傲雪,枝繁葉茂。它飽含著一位軍嫂對犧牲丈夫的深深眷戀,更見證了一名邊防軍人戍邊衛國的赤誠之心。
家國情懷,就是以國為家、國重于家的情懷。人民軍隊誕生于國家民族危亡之時,建軍伊始就把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為了新中國,前進”的無悔抉擇,“一人辛苦萬人甜,一家不圓萬家圓”的犧牲奉獻,“你們好好過年,祖國有我們守護”的鄭重承諾,都是革命軍人家國情懷的生動體現。這種情懷,源于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理想追求,源于執干戈以衛社稷的神圣職責,源于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大愛。
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為了切斷美陸戰1師南逃退路,我志愿軍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帶領一個排,奉命堅守下碣隅里外圍的小高嶺。瘋狂的美軍在飛機重炮掩護下對陣地發起猛烈攻擊,重磅炸彈和凝固汽油彈如傾盆大雨般落在巴掌大的陣地上,小高地頃刻間化作一片焦土。在連續打退敵人8次進攻、彈盡糧絕之時,孤守陣地的楊根思抱著5公斤的炸藥包,一躍而起,沖入敵群,拉響了導火索,與40多個敵人同歸于盡,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革命軍人以身許國的大義擔當。
“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澤東的經典論述,道出了革命軍人家國情懷的鮮明特質。2015年5月13日,海軍航空兵學院姜濤、魯朋飛駕機飛行訓練時不幸犧牲。飛行參數記錄儀上的信息真實還原了那個壯烈的瞬間:當時發動機局部失火,拉力急劇下降,飛行員判定難以維持飛行,為避開人群密集區域,果斷操縱飛機右轉規避。從發現飛機出現故障到墜毀的短短17秒內,他們選擇的不是跳傘求生,而是犧牲自己保護群眾。2019年3月12日,同樣的一幕在任永濤、粘金鑫兩位烈士的身上再度上演。生死關頭把人民高高舉過頭頂,這樣的事跡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不勝枚舉。王杰、李向群、邱光華、劉景泰、申亮亮……每一個催人淚下的名字背后,都對應著高尚的靈魂、鋼鐵的意志和堅定的行動,涌動著人民軍隊為人民的赤子深情。
為什么說軍人犧牲不止在戰場?
一說軍人,人們想到的首先是戰爭。在炮火硝煙的年代,為了奪取勝利,軍人攻山頭、奪險隘、拔據點,前仆后繼,血灑沙場。身處和平時期的軍人,也許少了“刀光劍影”的洗禮、“馬革裹尸”的壯烈,但犧牲離軍人依然并不遙遠。在我軍的各個崗位、各條戰線上,官兵們用熱血和奉獻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奮斗者之歌。
中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程開甲,在英國留學期間與導師玻恩共同提出了“程-玻恩超導電性雙帶理論”模型,在學術上已經成就斐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他主動放棄了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令人羨慕的研究員工作和優厚待遇,毅然回國。1960年,一紙調令,程開甲進入中國核武器研制隊伍。從此,他隱姓埋名,在學術界銷聲匿跡。1962年,程開甲再次服從組織安排,44歲穿上軍裝,進入“死亡之海”羅布泊,主持中國核試驗技術工作。在戈壁灘上工作生活的20多年中,他和大家一起戰風沙、喝苦水、攻難關,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連續成功主持我國的核試驗,被譽為“中國的核司令”。程開甲常說:“如果我不回國,可能會在學術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絕不會有今天這樣幸福,因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排雷兵,是和平年代離死神近的人。“‘你退后,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友們拉著手蹚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贊。”這是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組委會給掃雷英雄杜富國的頒獎詞。當他舉起斷臂敬禮的那一刻,無數人潸然淚下。為人民掃除雷患,為戰友血染雷場,杜富國生死關頭的舍命一擋,常人也許難以理解,但對他而言卻是必然的選擇。他常說:“當兵就要上戰場,掃雷行動機會難得,就應該站出來頂上去。”平日里,他磨損嚴重的是防雷靴,汗漬多的是防護服,光亮的是排雷工具;每次作業,他總是第一個進場、第一個布藥、第一個引爆、第一個搜排……八年的軍旅生涯鍛造了一名優秀軍人,艱險的崗位淬煉出一名鋼鐵英雄。
有奮斗就會有犧牲。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在邊關冷月下飽嘗孤寂,在深山陣地上枕戈待旦,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在災難來襲時挺身向前,在改革調整中聽令而行,這些都是革命軍人犧牲精神的好明證。面對“小我”與“大我”這道時常出現的選擇題,我們的官兵往往把“小我”融入“大我”,甚至是作出“忘我”的選擇。正是靠著每個官兵股股涓流,終匯聚成磅礴洪流,支撐起一個國家和民族挺拔的精神脊梁。
新時代我們怎樣才能無愧為“可愛的人”?
半個多世紀前,一篇《誰是可愛的人》寫活了一群戰士,樹起了一座豐碑,激勵了幾代人。從戰友們踏入軍營的那一天起,你可曾意識到自己已經身處這一光榮的群體之中?你可曾想過,如何通過努力,讓“可愛的人”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呢?
1929年,一名紅軍戰士在《紅旗》刊物中寫到:“我們紅軍是有主義的軍隊,有政治訓練的軍隊。我們不僅懂得怎樣打仗,特別懂得為什么要打仗。”雖然我們已無從考證這名戰士叫什么,但我們確切地知道他信仰什么。在民族危難的時候,當年的“90后”“00后”不為官、不為錢,毅然扛起了救國救民的旗幟。也正是有了這種報國為民的信仰,人民軍隊才有了靈魂。今天,在強國強軍的新征程上,我們這一代軍人,也應像前輩們那樣弄明白“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問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眾聲喧嘩的年代里不猶豫、不彷徨,始終把主義裝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
老百姓常說,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殊不知,這個稱呼的背后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37年10月,八路軍359旅到河北平山布置擴軍任務,短短一個月就有1700名平山子弟參軍,經過整訓正式編為359旅718團,即“平山團”。抗日戰爭中,僅有25萬人口的平山縣就有7萬余人參軍參戰,父子兵、兄弟班、親戚排、戶戶軍屬,成為晉察冀抗戰史上的一段佳話。聶榮臻司令員在嘉獎“平山團”時,稱它為“太行山上的鐵的子弟兵”。“人民子弟兵”由此而來,并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幾十年來,人民軍隊之所以受到人民愛戴,就在于他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無論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小事小節,還是誓死捍衛人民利益的大忠大愛,都彰顯著人民軍隊愛人民的政治本色。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真正成為人民信賴、人民擁護、人民熱愛的子弟兵。
愛國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能力。2018年評選的100名“改革先鋒”中,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蔣佳冀是年輕的一位。他癡迷于飛行,研究摸索出20多套實用管用的實戰戰法,創造三代機部隊首次整建制入藏駐訓、首次實彈訓練、首次進駐即組織戰斗升空等多個空軍第一,成為首個三奪“金頭盔”獎的飛行員。人民軍隊永遠是戰斗隊,是祖國的鋼鐵長城、人民的“守護神”。我們要強化戰的意識、立起戰的標準、找準戰的位置,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精武強能上,用過硬的本領守護好祖國的每一寸土地,讓五星紅旗永遠高高飄揚。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