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朋友李,大專畢業
口頭禪:老子生不逢時,早個幾年,我比那些孫子強太多
昨天
”哥們,借個1000塊,交個房租“
果斷掛掉電話,上次借的還沒還了,
比我強的孫子多了去了
憑什么我來當雷鋒
二
我那么愛你,你卻愛上了別人,你讓我怎么辦
抖音帶火了這句撕心裂肺
現實在上演這個橋段
王哥畢業五年
去年底,女朋友正式成為前女友
”TMD,太現實了,我哪點比他差,不就是有個破房子嗎“
”我已經很盡力了,老板摳門不愿意加工資我怨誰“
”等老子有錢了,你后悔都來不及”
現在
依然在不斷上演著我怨誰的戲碼
看來王哥永遠成不了隔壁老王
三
“這個月完成任務務必拿到公司獎金”
“我努力”
月底
“為什么沒有完成任務?”
“可是我已經很努力了”
月復一月
周而復始
故事太多,不用編排,每個戲碼都足夠苦情
總有自認懷才不遇,牛逼的能射日
總認為努力已足夠,不過是運氣不好踩著狗屎
總認為.......
但是個人認為在今天移動互聯網時代,早已沒有所謂的懷才不遇,如果你覺得是,那么可能有兩個原因:
1、你沒有120%的努力
2、你根本就不是人才
你不夠努力
努力向來就不是衡量努力的標準
結果才是判斷努力的唯一
也不要看似很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一位朋友講訴的真實故事
一次,HW新換了一任國家代表,就是公司在當地最大的老大。
這位新來的L總四十來歲,來了沒幾天召集所有的中方員工開會,一個人講半小時,條理分明極有水平。
但是后來,聽說他初次拜訪客戶老大,配備了專門的翻譯,因為他從沒在國外工作過,26個字母認不全,一句英語也不會說。
大半年后,整個代表處中方員工和本地員工,一共200多人,在公司附近的禮堂開新年大會,L總發表新年致辭。
整整20分鐘,居然全英文脫稿!
雖然發音不標準,簡直是教科書一樣的“Chiglish”,但是不慌不忙還挺流利,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
之后的有個周末加班,在食堂碰到L總的秘書,一個中國女孩,朋友稱贊起L總的英語。
秘書笑著點點頭:
你知道嗎,他第一次見完客戶回來,就決心要在半年內把英語學好。
每天上班只要不開會,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讀我給他從中國買來的教材,背單詞卡片,看各種各樣沒有字幕的英文電影,下班了也呆在辦公室,十一二點才回去。
他還要求身邊所有的司機、保姆、本地員工,每天要主動跟他英文對話,如果不是要緊事,我一個中國人也得用英語跟他交流,不然他要不高興。
他三個月就能用英語做簡單的日常交流了,后三個月一是學習專業英語,二是練習英文演說。

不必再多說什么,對于努力這種老生常談的話題,你應該認真的問一下自己,你是否做到了百分一百二十努力,你的決心是否像L總那樣堅定,從一個零基礎的四十幾歲老菜鳥,半年拼到全英文脫稿演講。
你有那么拼嗎?
如果沒有,懷才不遇跟你有半毛錢關系。
你不是人才
也許你本來就不是人才
什么是人才?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人才
可是馬云說:
具備這4點的,才叫做人才,阿里巴巴才會重金聘用。
1、有強烈金錢欲望目標。
2、陽光心態,強大的內心。
3、忠誠、責任心強。
4、積極進取、緊隨公司步伐。
第一條很好解釋,佛系員工就不算了,他們屬于“低欲望時代”。這樣的員工和人才沒有關系,“無所謂”是他們的口頭禪,其實是無能的表現
另外三條看起來容易,真正輪到自己頭上時,火煉出來的才是真金。
有次跟一個HR朋友聊天,她說:前不久公司離職了一個年輕的部門副總監,特別可惜。
他曾經帶領團隊,把競爭對手客戶關系最好的地盤,生生撕開一條縫
三年之內連升兩級,這在公司歷史上絕無僅有。
在部門副總監的位置上,他又做了三年,成績雖然沒有之前那么出彩,也算是可圈可點。
忽然一天離職了,去了一家剛起步的小公司,據說對方許諾了優厚年薪加高額股權。
離開時,老板找他談話,言語之間,是認為公司不夠重視,沒有善加利用他的能力。
三年兩級,還不夠重視?
離職沒多久,小公司倒閉了,不知他要是知道自己本可以順利升遷,腸子會不會都悔青?
這個年輕人,是人才嗎?
是,也不是。
對照馬云那幾條,“陽光心態,強大的內心”、“忠誠,責任心強”
他根本就不算人才。
什么是人才?
光吹牛的不是人才,天天叫著懷才不遇的也不是人才。
說到做到才是人才,不會就學、不懂就鉆的才是人才,舍得一身剮敢把對方的老王拉下馬的,幫組織從絕境里挖出金子來的,才是人才。
移動互聯網時代這都下半場了,你如果是個人才,早都發光發熱,哪還會有時間抱怨和訴苦呢。
所謂的懷才不遇,不過是才華追不上夢想,努力夠不著野心。
今天的世界,停止抱怨,努力打拼,唯有如此,方是正道!
是人才,在這里用行動證明你是!
否則,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