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昌禮19歲參加工作,他從重慶到山西長治,再從貴州青龍到山西晉城,30多年輾轉四城,去過7個礦區。他從普通的機電工到機電副隊長,再從機電副隊長到機電副經理,從風華正茂的毛頭小伙變成了年富力強的技術骨干,如今,年近花甲的黃昌禮,依舊奮戰在機電*線。
干*干出"匠心"活
"小劉,你們這根起吊錨桿螺帽我測量了一下,外露有點兒短,還要再往里擰一下,至少要保證5厘米。"
"黃經理,你看巷道這么高,剛才我們幾個費了好大勁才弄好的,估計也*差1厘米,先將*著用吧,不會有問題的!"
看著幾個人嬉皮笑臉的樣子,黃昌禮一下子*冒火了,厲聲斥責他們:"將*?這是將*的事兒嗎!出了問題誰負得起責?別說差1厘米,*是差1毫米也不行!規定*是規定,必須重新擰。"
*早班,在皮帶巷起吊風機移變作業現場,機電隊小劉和黃昌禮的對話引來眾人圍觀。原來,小劉和工友準備用錨桿作為吊點起吊風機移變,在井下帶班的黃昌禮檢查時發現小劉施工的錨桿螺帽外露長度不達標,小劉借口操作不便百般推諉,于是發生了上面的對話。小劉和工友受到黃昌禮的批評和教育,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迅速地搭設扶梯上去把螺帽擰到位。
"不*,有時候差1毫米螺絲*可能擰不進去;不細心,有時候那么一丁點兒焊渣*可能劃破手指;不全局思考,有時候你加工的部件和別人制作的部件*合不到一起。這些都是有過血的教訓的,大家必須牢記!"這幾句話是黃昌禮開班前會時必須念叨的"緊箍咒"。機電隊把他的話總結成"三不教訓",制作成牌板懸掛在車間和會議室,時刻警醒大家。
擔*擔當"大匠"任
憑著多年的一線工作實踐,黃昌禮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和管理心得。他說:"機電*是為生產服務的,生產搞得好不好,機電是關鍵。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制作、安裝這些*基本技能,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優化和創新,*大限度地發揮機電系統的功能與作用。"
據項目部經理秦和平介紹,黃昌禮一直是項目部技術改革和創新的排頭兵,他參與項目部的"立井安全門設計與應用""翻矸系統設計與應用"獲得了專利;完成的"綜掘機快速施工技術方法""立井懸吊鋼絲繩過負荷斷繩保護裝置"等巨能集團科技攻關項目,獲得了該集團第三屆科技大會表彰;他還參與了"暗立井提升系統的改進與優化""立交式運輸系統改進與優化"等10余項小改小革及多個QC活動課題,都獲得過獎勵和表彰。這些創新活動促進了項目部的安全、快速施工,節約了近千萬元的生產成本。
傳*傳下"藝匠"技
黃昌禮專業技術過硬,掌握了不少"絕技",尤其在井筒設計與安裝、改絞、設備的配套與應用等方面技術獨到,這些"看家本領"黃昌禮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徒弟。
機電隊小羅是黃昌禮帶的第20個徒弟,他說:"黃師傅帶徒弟別具一格,他從不靠單純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身體力行,示范代言。他自己先操作,讓徒弟們集體圍觀,然后讓他們逐個談心得、談想法、談問題,接著讓他們按照各自看的、說的和想的去操作,操作完了*后再集中點評講解。"
黃昌禮自豪地說:"經過看、思、悟、學、練這幾個環節之后,徒弟們成長得特別快,有些悟性高、勤學善思的徒弟一年半載*能獨當一面了。"
項目部經理秦和平告訴筆者,這些年來,黃昌禮帶出的徒弟不下百個,有的當了班長,有的當了隊長,有的去隊組當了專職鉗工,還有的當了專業副經理,大部分已經成為公司管理和技術方面的骨干,在項目部乃至川九公司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川九鉗工出黃門。"
說起自己帶的徒弟,黃昌禮很是得意:"項目部機電人員爭相拜我為師,這么多年,我帶出了不少徒弟,逢年過節,他們都會抽空來看看我或者給我發個祝福短信,看到他們有了好的發展,我打心眼兒里感到高興和欣慰。"
機電工匠黃昌禮:川九鉗工出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