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人們現在追求便捷性,所以塑料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大街小巷以及路邊小商店都會用塑料袋裝物品,而且這些塑料袋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給人們帶來了方便,所以塑料袋還有一個稱呼叫做方便袋,但是塑料袋雖然很方便,而且看起來感覺也很衛生,但是塑料袋并沒有那么簡單,因為塑料袋的材質很關鍵。第一個妙招,手摸辨別法,其實就是用手反復摩擦塑料袋,通過手指傳遞出來的感覺,分辨塑料袋的好壞,塑料袋本身的顏色有很多種,所以通過顏色是無法辨別的,用手摩擦塑料袋,感覺比較潤滑的一般都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感覺有些發粘,沒有潤滑的感覺,那就說明塑料袋質量有問題,可能會有毒。
矛盾的焦點出現在餐館的執行上。規定一出來,很多餐館都執行了塑料袋收費的規定?,F實中,在“光盤行動”的倡導下,吃剩的飯菜帶走是值得鼓勵的行為。規定以前,打包的餐盒收費,但是塑料袋不收費。規定一出來,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強烈反感。很多人不是在意錢的多少,而是認為不應該收錢。尤其是因為疫情原因,很多人選擇外帶回家,對塑料袋的需求成倍增加。當然,你可以說,你可以選擇不買或者自帶餐盒。但是,對于經常在外面購買食物的人,是不會接受這個邏輯的。
而從餐館來說,銷售塑料袋其實是有利可圖的,塑料袋的差價必然存在,“蚊子再小都是肉”,也許單個塑料袋的利潤微乎其微,但是積少成多,有誰會拒絕送上門的收益呢?像阿姨說的那樣,給食物進行初步包裝,像蛋糕房銷售蛋糕,或者是油餅用紙包著,確實能給消費者一種選擇。但是,且不說這會增加餐館的成本,選擇怎樣的紙來包裝保證食物的安全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估計餐館不會樂意做這個選擇。而政府呢,很難用強制性的規定要求餐館必須這樣做,因為在法律上站不住腳。也許過一段時間可能會有餐館主動包裝食物,但一定是建立在市場博弈的情況下。也許消費者會接受這種規定,自覺購買塑料袋或者減少塑料袋的使用。但是短期來說,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