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全國高校社團會長、主席、優秀大學生代表與眾多社會精英的高端對話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今年,第一批出生于1990年之后,人稱“90后”的高校畢業生將進入社會。而“77級”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特指“文革”后恢復高考而入學的那批大學生,今年是“77級”大學生畢業30周年。兩個完全不同時代的人對線年學業,經歷過“文革”磨難,大學畢業后成了社會棟梁。對比兩代人,北京大學教授、經濟學家張維迎說,“90后”的條件比我們當時要好得多,有更大的自由選擇空間,不需要完全為生計而忙碌,有可能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發展成為更有個性的人。
YBC創業學院執行院長杜葵則認為,“90后”這一代人的思維方式深刻地受到移動互聯網影響變得碎片化,更少與身邊的人溝通,越來越內向、情緒化和非理性;同時社會信息量大,選擇眾多,青年人很容易迷失理想和方向。
“90后”自己如何看待他們的時代?既是“最好的年代”,又是“最壞的年代”,這種說法很流行。論壇策劃和參與者之一、北京石油化工學院2010級的李琳同學認為,“90后”生存在一個飛速變化的信息社會,信息暢通能提供更多的機會,比如這次年會,大多數組織者是通過互聯網得知報名消息才得以參與的;但是互聯網信息泛濫和管理不當也可能對年輕人造成不好的影響,是這個時代無法逃避的問題。
“我覺得‘90后’被誤解了。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社會對我們有一個更正確的判斷,而不是讓‘自私冷漠’、‘非主流’這些詞影響了社會對我們的預判”,“被貼標簽肯定是因為有一些負面事實存在,但是‘90后’素質參差不齊,不能以偏概全”,在是否被社會誤讀的問題上,“90后”的參會學生反應非常激烈,首都師范大學2009級的杜騰宇同學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去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發布的一項對“90后”群體價值觀和消費行為的研究報告顯示,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不同,在“90后”的價值體系中,利他精神逐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個體、尋求自我認同和互利互惠的價值觀,這種新的價值觀有待被理解和接受,而不是排斥。各位77級老師一致反對給“90后”貼標簽的做法,得到了在場同學的認同。
如今社會各個領域都有很多“90后”的身影,剛剛結束的倫敦奧運會中,很多“90后”的運動員已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中國最年輕的CEO孫偉、見義勇為下水救人的長江大學幾名學生都是“90后”;在接受采訪的同學當中,有幾名已是公益社團的負責人,在與政府、專業機構以及基金會的合作中,他們的“微公益”做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