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90后Simba Events(辛巴)團隊傾力打造的FBIF 2019食品飲料創新論壇(以下簡稱FBIF)已于25日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閉幕。論壇以“啟動開放式創新,重獲增長勢能”為主題,聚焦食品行業的新業態。120+位全球演講嘉賓,700+企業的4000+決策者,100+家媒體齊聚FBIF2019盛會。
個人固然重要,但是團隊更重要。辛巴這個團隊中不光個人的能力很強,整體的凝聚力和執行力也很強。莫特本人就是首席人才官,花大量時間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在選人、用人、培養上是不斷學習和摸索的,感興趣的可以邀請莫特分享人才觀和團隊觀。商業會議公司往往每個人都很強,也正因為太強往往沒辦法協作。
辛巴選擇F&B這個行業其實是經歷過自己的摸爬滾打摸索的,不是紙上談兵,是經歷過多元化運營之后聚焦、選擇、堅定這一行的。因此商業會議公司在垂直整合,聚焦一個領域所帶來的的復利效應和馬太效應遠遠大于多元化發展的能效。團隊的努力,再加上F&B這個行業本身就是人以食為天,生生不息,又遇到了市場化、個性化、體驗化的時代潮流。
我也聽說過他們為了請一個看中的牛人,會連續三年、四年,甚至下定決心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請,我想有這個決心沒有請不到的人。我也從大會期間訪談耳聞有些企業家也是被這群90后孩子們的堅持不懈所感動,為的是支持年輕人創業,參加他們的活動。因此,所有看到本文的人,一定要支持年輕人,年輕人成功才是行業和事業的成功,才能傳承。大多數時候我們被拒絕3次就放棄了,但是努力100次,拒絕99次,最后還有1次機會。
貌似聽創始人兼內容總監貝拉說,每次會議結束后,她會閉門三個月做課題研究,對來年的趨勢進行分析選題。具體,感興趣的童鞋,可以以會議話題研究為題請貝拉進行分享。但是絕大多數商業公司可能一個會議的全生命周期就3個月吧。看看他們的議程冊,雖然我是外行,但是看得出是用心的,不僅是電子版還是紙質版。
創新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無論是物質貧乏還是物質過剩都需要創新,前者為的是滿足生存溫飽的創新,后者是為了活的更好的創新。F&B很大,他們選擇的是創新,盡管目前聚焦的是產品創新、營銷創新、技術創新、設計創新、投融資創新、未來還有更多的創新的結合點,向產業上下游走得根深,開設更多線會議、展覽、評獎結合的模式
最近幾年一直在觀察會展的模式,與許鋒也有探討,得出的觀察是未來的活動是混合的。我把這種會、展、節、演、賽結合的綜合性會展模式定義為Fusion Event(融合性活動),通過把不同的東西嫁接融合在一起創造新的吸引更多人參與的活動。這個Fusion Event與國際上說的Hybrid Event不一樣,Hybrid是指線上虛擬和線下實體活動的結合的活動形式。注意,以后引用Fusion Event概念請注意引用楚有才的出處。
FBIF論壇在首日下午有一個MA營銷大獎的頒獎環節。做得很棒,很細致,看得出是花了相當長時間準備的,獎項很多,但是評獎流程和評委嘉賓都很嚴格,具體怎么評的,怎么準備的,同學們可以請賽事總監李姝姝分享一下。
單純以會起家的活動,逐年發展附帶一個展覽本身就是解決贊助和展示的需求,不僅提升人氣還能帶來經濟效應,更重要的是發揮展覽的規模效應。單體的商業會議,下一步的發展就是把展覽做大做強,下一步應該請辛巴的展覽總監來分享了。
國際上的商業會展主辦企業,成功的有兩類,一類是商業情報咨詢公司(包括媒體公司),一類是行業協會。國內的會展企業和商業會議公司在媒體屬性上是短腿的,要做媒體不見得就是做雜志。辛巴運營的公號去年已經突破10萬粉絲,有一個團隊在每天更新維護。
對于同行來說,盡管媒體不那么賺錢,看不到直接受益。但是沒有了媒體屬性的會議活動就是走在森林中的瞎子,就是沒有燈塔的港灣,現在正是補課的時候——人家是現有媒體再辦會,我們是先辦了會再彌補媒體短板。衡量媒體好不好,主要在于原創內容和轉發率、引用率,這是新舊媒體的共性。金景曾說過商業會議公司,必須是媒體化、社群化、品牌化、國際化、知識化,至少是五化、六化、未來還有七化、八化——核心聚焦一個行業一群人的成長。
《阿爾法狗異軍突起的行業領袖》指出了一個現象,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總有些看似平凡卻已成為行業先鋒的企業,它們的成功不是因為市場本身的繁榮,而在于創業者成功的經營。重溫過去幾年FBIF大會的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營收來衡量,每年增長都保持50——100%的高速增長,在傳統行業連續6年保持如此高速增長就是異軍突起的阿爾法狗,值得思考。
盡管商業會議公司非常少,能堅持的更少了,轉行的越來越多,但是在我寫了上述1-9的啟示之后,選擇、堅持、專注、創新、團隊,我想總是有的,一定是越來越好。商業會議公司本質就是英富曼所說的A Critical Business Information Provider,商業會議公司不是并購同行,攤大餅,而是并購數據類、媒體類、商業情報類的企業,如果并購成本太高,就是成立這樣的機構,把自己打造成這樣的關鍵性商業信息企業,會議只是聚焦人的載體和平臺。
B2B行業會議永遠存在!當然,任何團隊都有危機感,快速犯錯,比避免犯錯更重要。會議行業是一個辛苦且不是賺大錢的行業。昨晚和馬國宜老師聊天,她說:“會議行業是一個意義行業,缺乏意義感(對自己)和貢獻(對他人),就沒有粘度。會議人需要有深度(行業認識),也需要有廣度(存好意、廣交朋友)”。我很贊同。
其實,聽說FBIF已經很久了,得知這群小伙伴們已有2年時間,早就想去觀摩他們的會議活動。因此,在受到邀請的時候,就毅然決定去看看,盡管這次會議是在異地舉辦,也沒有阻擋我觀摩的向往。早上6:40的高鐵,到達杭州東已是7:40,趕到會場已經是八點半了。
從最近的地鐵站走到杭州國博(主會場)最近的5號門要走20-25分鐘。主入口是一個立式指示牌,在尋找會場的過程之中,也陸續見到幾個這樣的指示牌,可見會議的外部氛圍營造比較低調,我想,未來是否可以利用贊助或廣告的機會,一方面把標識做得更多,氛圍也渲染的更好呢?這方面,環球旅訊的挖掘可謂極致。我相信下一次在國博辦這個會,定能挖掘的更充分。
會議居然是8點就開始,我本以為這個八點是嚇唬人的,肯定有大半會遲到,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我到達主會場8點30的時候,會場已人滿,還有陸續站立的人群。看來再早的時間和地點不是阻擋人們參會的理由啊。其實,聆聽食品飲料行業的大咖演講不是我此行的目的,我的目的是好奇這群人的執著精神。
可能是因為場地的限制,一層的注冊區、CEO峰會區和二樓的主會場區稍顯分散,如果能夠距離再進一些,對于人流聚集以及社交機會會更好。我相信,明年的場地會有更好的規劃。樓上樓下,需要在不同時間穿梭,我當天上下走了1萬步(排除我期間考察場地的步數)。
負責注冊區的小妹妹是應屆畢業生,進入會展行業7個月。我觀察到注冊區有條不紊,緊緊有條,原來是負責人對志愿者進行了培訓,更難能可貴的是她撰寫了很詳細的注冊臺工作指南,并對志愿者進行了培訓。尤其是當崗位越來越多,流程越來越多的綜合性會展期間,指南和培訓是確保服務質量的關鍵。
午餐期間,我在一旁打盹,一哥們敲醒我與我換名片,原來是展商——玄武科技的哥們。一問,來自廣州,已經是連續很多年參展了。問及對于展會的評價,得到了比較肯定的回答——品牌商(買家)比例比較高,我想這是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賽事總監李姝姝不僅是賽事總監,還是下午頒獎盛典的主持人,其流利、舒暢、輕松、幽默、舒服的雙語主持風格,讓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我要乘坐當晚的高鐵返滬,沒有看到最后。但是頒獎環節的節奏、流程、時間控制還是給我以及與會嘉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面說了,在很短的時間組織一場會帶展,且展區第一年就做得這么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標攤輕裝、軟裝是本次展區的主流(只有入口一家企業把自動化裝置設備搬進來了)。對于服務業和以智慧、設計等解決方案為主的參展商而言,輕裝是主流。
05頒獎做得很好,嘉賓也很棒。作為一個觀眾的視角,如果可行,是否可考慮把部分獎項總決賽角逐變成現場的,如可以把進入shortlist的項目拉到現場進行展示和表演,由現場投票(評委票和觀眾票)決出名次,更具參與性和觀賞性。顯然,這樣的操作難度更大風險更高,但是想必定更精彩,未來可以考慮。對于獲選項目,可以后續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