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58同鎮聯合清華發布的《縣域創業報告》顯示,在縣域創業群體中,返鄉創業者占比50.8%,已成為縣域創業的中堅力量。與本地創業者相比,返鄉創業者更年輕,平均年齡只有34.0歲,低于本地創業者年齡均值35.9歲。此外,返鄉創業者中男性占比77.1%,高于本地創業者中的男性比例64.9%。可見,在縣域創業大軍中,返鄉人員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年輕生力軍。
從創業年限來看,49.1%的返鄉創業者創業1-3年,而同樣創業1-3年的本地創業者占比45.1%。返鄉創業者從事創業平均持續了5.36年,略低于本地創業者的平均創業時長5.96年。由于返鄉創業者接觸到更多外部信息,創業模式更為大膽多元,創辦合伙企業、公司的占比相對比本地創業者更高。
58同鎮調查數據還反映出,從創業內容上看,返鄉創業企業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創業更為熱衷,比例達到12.5%,而本地創業者選擇從事IT行業的僅有9.8%。由于IT行業受物理環境限制較小,即便在特殊時期也有較大市場,外出務工人員對于IT行業的認知度更高,因此返鄉創業者在該領域創業人數比本地創業者更高。
在解決融資問題方面,58同鎮聯合清華發布的《縣域創業報告》表明,返鄉創業企業對互聯網融資更信任。與本地創業群體相比,返鄉創業群體在銀行、民間、互聯網三類主要融資渠道的參與比例方面更高。在對各類融資渠道的選擇方面,返鄉創業群體通過民間和互聯網進行融資的比例更高,而通過獲取資金的比例相對較低。由于在各類融資渠道中,融資的利息較高,而返鄉創業群體既有本地“熟人”資源,也有務工期間積累的人脈,同時對互聯網融資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更傾向于選擇民間及互聯網融資模式。
與本地創業者相比,返鄉創業者平均營業收入更高,31%的返鄉創業者年度企業營收在10萬元以上,而只有26%的本地創業者達到這個水平。不過,兩者的平均凈利潤差異不大,凈利潤達到10萬元以上的返鄉創業者比例為15.5%,本地創業者比例則為14.4%。總體而言,在縣域創業賽道上,返鄉創業者的盈利能力略勝一籌。
除了對返鄉創業者及企業進行刻畫,58同鎮聯合清華發布的《縣域創業報告》也分析了縣域大學生創業者的特點。在縣域創業群體中,大學生創業者占比15.7%,近1/6。大學生創業者平均年齡34.4歲,其中60%以上年齡在35歲以下,男性創業者占比76.7%,已婚者占比76.7%,已育者占比68.2%。可見,成家有娃的男性大學生創業者因為有穩固的“大后方”,更容易放手一搏。此外,75.2%的大學生創業者家庭規模為3-6人,與非大學生群體無明顯差異。
在大學生創業者中,返鄉創業者的比例更低,流動次數也較低,平均流動2.7次,低于其他群體的3.3次。不過,據58同鎮數據顯示,大學生群體在風險承擔能力和對陌生人的信任水平上高于其他群體。這表明,在城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對“陌生人”社會的接受度較高,對個人信用也有更高的共識,因此大學生創業者更容易與“陌生人”做生意。
從創業時長和規模上看,大學生與非大學生創業群體并無顯著差異。但在創業模式上,大學生創業群體展現出多元創業模式,其中,47.6%的大學生創業者選擇家庭創業模式,占比明顯低于非大學生創業者。此外,大學生合伙創業占比26.3%,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創業形式的占比分別為22.8%和3.2%,明顯高于非大學生創業群體。
對于不同融資渠道,大學生創業者的信賴程度有所不同。其中,66.7%的大學生創業群體認為銀行/信用社的融資渠道最可靠,而非大學生創業者更傾向于信任親戚和生意伙伴。可見,大學生創業者更愿意從“陌生渠道”借款,而非大學生創業者更相信“熟人社會”的融資力量。
通過發布《縣域創業報告》,58同鎮深入刻畫了縣域市場中返鄉創業者和大學生創業者的特點,使縣域創業者對自身有更清晰的認識,也有利于投資人加深對縣域創業企業的了解。植根于下沉市場的58同鎮,將依托大數據、站長網絡等優勢,為創業企業帶來更多價值變現機會,也將全力以“服”地給下沉市場用戶提供更簡單美好的生活信息服務體驗。